細說印尼華僑的財力與行業 丘尚堯   一九五○年代初,我在雅加達印華高商求學時,一天,恩師王校長秀南先生為我們分析印尼華僑兩大主流—福建、廣東(特別是客家人)的異同及其影響。王師說:「閩籍華僑的經濟實力,遠在客籍華僑之上;但是家庭教育的方式及成效,則客屬僑胞顯佔上風。揆其原因,閩籍僑胞在生意上賺了一百萬盾以後,必然全部加入資本額,擴大營業,如此年復一年,永遠增資,最後的現象是,閩籍華僑成為大資本家,執印尼商貿之牛耳,根深蒂固,枝繁葉茂,其他省籍華僑,自然是無法與之並駕齊驅,共爭一日之雄長;至於客籍僑胞,雖然人數眾多,勤儉奮發,但當他們有了一百萬盾之後,往往愛鄉情殷,便匯五十萬盾回家鄉,營建華廈、購買良田,供父母歡娛晚景、耀祖光宗。(梅州市僑鄉,有一百多間房舍的大廈,櫛比鱗次,望衡對宇者,比比皆是。) 「客家僑胞的資本因而跟不上閩僑,所以向來是福建人泰半是大頭家,客家人當中或有富商巨賈者,但大部分只能從事亞弄生意,亞弄店是針頭削鐵的小小營生,宜乎雅加達的亞弄公會一直掌控在客家人手中,如章勳義、張祝三、郭緯君……等前輩是也。至於福建人中做亞弄生意的可說是絕無僅有,他們有富裕的同鄉相挺、提攜、扶持,有道是「水向低處流,人往高處爬」,自然不屑於從事蠅頭小利了。」   王師接著說:「至於印尼華僑的家庭教育,福建人因越來越富有,所生的下一代又捨不得送回原鄉受教,多數留在身邊,家中多的是印尼僕傭,這些女工除了要做一應的家事外,也順便管教小孩,男女主人則忙於經商,小孩由女工管教,久之,下一代通通不會聽講福建母語,只會講印尼話了。」王校長說:「現今身穿紗籠,口說印尼話,而年節、清明仍然自認是唐人的後代,所有風俗依舊是跟華僑一般無異者,可說都是早期閩籍華僑的後裔。而客家人則反是,前面說過,客家人賺了一百萬盾,必匯一半回鄉買田建屋,以娛雙親。在印尼生下兒女,必在幼年托水客帶回家鄉,由祖父母撫養成人,接受中華文化教育,待十七八歲時再回僑居地,協助父母發展商務。所以說:印尼華僑的家庭教育,客家人遠比閩南人成功。」(筆者按:黃有謀、徐森華、鍾淮通、溫德文、陳俊康、楊瑞華、楊志友、丘尚堯……諸同學都是自幼由印尼送返原鄉,待十多歲時再回到印尼的。)   印尼數百萬華僑,除了上舉閩客二種人外,芸芸眾僑之行業不一而足,如上海人(江浙人)多開洗衣店、眼鏡店、書店;湖北人多從事拔牙及鑲牙業,他們究竟有無在大專牙科進修過,則不得而知。福清、仙遊人多開腳踏車店、機車店;山東人多開布店、饅頭店;廣府人多開餐館,他們很多製造傢俱的能工巧匠,手藝之精良,頗有巧奪天工之妙,石橋頭的廣仁中小學建築,允稱一流。潮州人的餐飲,在坤甸一帶是著名美食;海南雞飯原是星洲名吃,近年在雅加達也漸風行,頗受歡迎。客家菜在五六十年代以雅加達大公司街的「梅江」、三間土庫對面天聲日報右鄰的「應時」、班芝蘭的「亞洲」,鼎足齊名,如今物換星移,都已走入歷史,令人惋惜。現在似以「紅溪」、「東海」等稱雄雅京矣。   我現在特別對開設中藥行一業的多加著墨,在印尼大小商埠中,雖然到處均有國內外大學醫學院出身的西醫為民眾療傷治病,但是傳統的國藥號也是隨處可見,而且多有學驗俱豐的中醫師駐診,可見華僑們對中藥、中醫的深信不疑。我曾對開設中藥行的僑胞試加探索,發現從事這一行業的大部分是福建永定縣的客家人士,而且不是姓胡,就是姓游。據我所知,雅加達中山中學在台校友會會長胡秉通兄在芝拉札由其父胡樂三(字德喜)先生主持的「永壽堂中藥行」,馳譽中爪哇;茂物有一間「胡濟康中藥行」;雅加達加渣馬打大街印華高商、新明會附近的「虎標永安堂」是全市最大的的中藥行,由胡賜梅先生主持,秉通兄之封翁由芝拉札到雅京辦貨時,即下榻該處。永安堂主人胡文虎、胡文豹昆玉發跡於緬甸仰光,昌盛於新加坡,是近代中國的葯王。中山校友游廣發在茂物由其父兄主持的「新濟安中藥行」、與「胡濟康中藥行」為茂物僅有的兩間國藥號,生意均不錯。在雅加達老巴剎雞公亭附近的「大和春中藥行」是中山校友游萬伍家的事業,規模不小,營業鼎盛。在雅加達草鋪,廣告做得很大的「金魚標藥酒廠」,是游子平先生家的企業,銷售暢旺。   梅州市籍的中藥行、中醫師亦有:如丘亮實兄之父丘海金中醫師開的「生生堂國藥號」,治跌打損傷,葯效奇佳;其祖父玉三郎公、伯父海湘公均是名武師、名中醫,父子三人是聞名雅加達及梅州各縣市的醫葯世家。其堂兄丘亮接先生在巨港經營藥酒事業,功效卓著,銷售業績佳,富而好義,熱心公益,曾贊助印尼歸僑協會一萬元台幣,製作制服一百件。雅加達名中醫師蕉嶺徐均邦先生治癒內人溫麗如女士之舅父、也是著名僑領梁錫佑先生的夫人潘淑容女士胞弟潘毓膺先生,得「出冷汗症」困擾經年,潘醫師國立中山大學醫學士,在國內行醫多年,勝利後由梁錫佑先生及他岳父丘陶榮先生推荐,應印尼政府敦聘,上午在中央醫院服務,下午在檳榔社自設診所看診,自得冷汗症後,找遍中西醫書,均無法根治,後由徐均邦中醫師僅以下列三味中葯服一週即告斷根痊癒,藥方是:黃耆五錢、黃党三錢、生甘一錢「用清水二碗,煮成一碗」。如有同患,不妨一試。雅加達老巴剎的鍾鏡清老中醫師是兒科聖手,所製「痲寶」成藥,是治療小兒出痲疹水痘的良藥,他很有醫德,到病家出診,收費低廉。張忠春兄的岳父沈詩昆先生,是展玉名跌打損傷中醫師,所製藥酒也很出名。   古人云:「不為良相,即為良醫」。良相佐國,使國泰民安,民眾安和樂利;良醫妙手回春,藥到病除,萬家生佛;可說良相良醫對國家、對人民之貢獻是初無二致的。   歷代良醫如:扁鵲、華佗、張仲景、孫思邈、淳于意、李時珍、葉天士…等氏,或則撰述濟世良方,或則生死人肉白骨,沉痾立癒,永為世人謳歌讚頌,作為學習借鏡的典範,可說功莫大焉。   中藥行大都書寫「參茸燕桂,丹膏丸散」、「貨真價實,童叟無欺」等字,懸於顯眼處,可見華僑社會還是憑天地良心做生意的。不像台灣的中藥行常以偽劣葯品充數,或以西藥滲入中藥內來欺騙(傷害)病患,這種傷天害理的劣行,令人不齒,會受到天譴的。 中國大陸北方有北京樂家老舖同仁堂,南有蘇州的胡慶餘堂二間最大的國藥號,年代久遠,絕不產銷成色不對、偷斤減兩的藥品。同仁堂的祖訓:「修合無人見,存心有天知」,上聯修合是指製藥過程,這是保密不為外人看到的。下聯是指製藥過程雖無外人看到,但你如果一旦昧了良心,滲入不該放入的粗劣品,企圖節省成本,此舉必然降低藥效,但此一劣行老天爺是知道的,所以三百多年來同仁堂一直是堂堂正正,從不製售偽劣藥品的。對日八年抗戰時,日寇侵佔北平,千方百計要奪取同仁堂各種良藥的秘方,他們不為利誘,不為勢劫,堅貞不屈,嚴加拒絕。直至中共建政始交出祕方,成為國營企業,他們樂家的愛國精神,令人肅然起敬。樂家後人在台者,以樂林名氣最大,他是中廣公司名節目「早晨的公園」主持人,一口京片子,磁性聲音,在尚無電視的民國四十年代,不知風靡多少女性聽眾,以今日的流行話來說,那真是超級師奶殺手呢! 同仁堂早年在台北漢口街設有分號,我曾去買過藥,後來遷址永和市。我就沒有去過了。 蘇州慶餘堂是赫赫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創設的,也是從不製售偽劣藥品的,良藥之多,商譽之佳,與同仁堂等量齊觀,不分軒輊。民國四十年代中我在師大讀書時,台北市同時出現兩間胡慶餘堂國藥號,雙方對簿公堂,互指對方是冒牌侵佔商標,涉訟經年,終於分出真偽,結果輸的一方以自殺、關張收場,勝方就是現在台北市信義路二段樓高十層的慶餘堂國藥號,我常去買川貝枇杷膏,一罐要三百多元,雖比別家貴,但藥效普受肯定。   說到中藥行,不免提到中國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,就是江西省清江縣東北的樟樹鎮(地濱贛江東岸,為江西省南北交通之要衝。)當地人有「藥不到樟樹不齊,藥不到樟樹不靈」的豪語,大江南北的中藥商人,每年一定要專程到該處批購各種藥材,同仁堂、慶餘堂二家自是個中翹楚,所以全國各地來的同行,莫不以他們兩家為馬首是瞻,一定要他們到了才能開市呢!   民國九十四年(二○○五)年二月十四日(大年初六) 敬撰於台北市國興大廈「和平安泰之居」客寓